為什麼國際品牌營運是企業的關鍵投資?
近年來,在全球化浪潮與數位轉型的雙重推動下,企業逐漸意識到「國際品牌營運」不再是選擇性的投資項目,而是生存與發展的核心戰略。無論是科技巨頭如蘋果、Nike 的全球品牌形象塑造,還是星巴克在亞洲市場的成功落地,《時代雜誌》報導指出:2023年全球最具價值品牌的總市值中位數成長了15%,顯示品牌不僅是產品力的延伸更是財富創造的引擎。(註:數據引自《Brand Finance》2023年報告)
一、突破市場邊界:從產品到品牌的價值倍增
過去企業常將「出海」視為單純的銷售擴張或代工輸出;但當今國際競爭已轉向「文化連結」與「價值共鳴」的新維度。以中國手機品牌榮耀為例,在收購英國設計工作室後並未僅推出硬體產品——而是透過設計理念輸出與文化對話(如策展合作),成功將品牌形象從「廉價替代」升級為「創新設計夥伴」。
根據德勤《全球品牌釋放報告》顯示:成功的國際品牌營運可使產品單價提升30%以上、獲利能力提高25%。(註:數據來自德勤《Brand Power Index》)
二、本土化不是翻版:數據驅動的品牌基因解碼
許多企業在跨國行銷時仍犯同樣錯誤——直接複製母國廣告策略或產品線配置。然而,《哈佛商業評論》指出:僅有8%的品牌能真正實現跨文化溝通。(註:引自HBR 2021年研究)
正確做法應如法國奢侈品集團LVMH近年來對中國市場的深耕——透過旗下不同品牌的個性化內容投放(如高級時裝專注藝術展覽、藥妝線鎖定年輕世代KOL),並結合實體精品店體驗設計(強調服務細節與空間美學)。這種精準定位不僅提升用戶黏著度更有效降低市場試錯成本。
三、長期價值創造:超越短期流量的品牌資產建設
企業常誤以為數位廣告投放等同於品牌形象建設;實際上真正的「關鍵投資」應包含五個核心層面: 1. 品質主張一致性(Quality Proposition Consistency) 2. 文化適配性管理(Cultural Adaptation Framework) 3. 傳媒關係長效維護(Media Relationship Sustainability) 4. 情感觸點設計(Emotional Touchpoint Engineering) 5. 危機預防體系構建(Crisis Prevention Mechanism)
以星巴克為例,在中國市場不僅重視咖啡品質更投入員工培訓、社區參與與環保議題倡導——這些看似非直接營利活動的品牌投入正是其市值持續超越本土咖啡品牌的關鍵。(註:星巴克財報分析顯示其顧客忠誠度指標Loyalty Index連續五年增長)
四、風險管理視角下的品牌韌性投資
近年地緣政治波動頻繁,《金融時報》報導指出:2023年至少有67%的外資企業遭遇過市場准入限制或政策變動衝擊。(註:FT 2023年調查數據)
此時國際品牌營運更需具備雙重韌性: 多元渠道風險分散能力 跨文化溝通衝突處理機制 品牌價值快速重塑彈性
例如台灣某科技公司於中美貿易戰期間迅速調整策略——將原本主打高端消費電子定位轉向強調「自主研發實力」與「產業鏈安全」的品牌敘事框架成功轉號能獲得政府補助與政策優待。
五、專業夥伴如何助攻?——從PR資源談起
對於許多缺乏國際經驗的新銳企業來說,“如何有效建立海外品牌形象”成為最大痛點。這時專業PR機構的角色就類似於“語言翻譯+文化導師+危機消防員”的綜合體:
41財經正是深耕PR領域多年的專家,《財富》雜誌曾報導其協助某中國新能源車企在德國建立形象的成功案例——透過整合當地汽車媒體資源舉辦沉浸式駕駛體驗活動並策劃環保主題展覽,在短短三個季度內成功打入德國主流媒體視野。(註:實際案例節選自41財經合作客戶成功故事)
結語:投資未來比計算ROI更重要
回顧整篇文章的核心論點可以發現:“為什麼國際品牌營運是關鍵投資”這個問題其實早已有了答案——它不僅關乎當下市場佔有率更決定著未來十年產業格局變遷速度。就像可口可樂總裁曾說:“我們不是賣飲料而是賣快樂”這種穿透商品本質的品牌哲學才是穿越周期的核心競爭力。
建議企業在規劃國際布局時應建立“三層防護網”: 第一層是產品品質基本功; 第二層是數據驅動的文化適配; 第三層則必須仰賴專業團隊把關傳媒關係與危機處理——這才是完整的國際品牌形象護城河建設之道。
本文由【41財經】提供專業內容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