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媒体发稿的实用技巧与案例:助力企业出海高效发声
在全球化浪潮下,“走出去”已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然而许多企业在尝试通过英文媒体发声时常常陷入“有内容却发不出去”“信息传不出去”的尴尬局面——即便稿件发布成功,在目标受众中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也往往不尽如人意。
这种困境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跨文化传播壁垒、西方受众阅读习惯差异、外媒编辑对稿件质量与时效性的高标准要求……如何突破这些障碍?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与实用方法论分享英文媒体发稿的关键策略。
一、选对目标媒体与记者是破局关键
“如果你把新闻稿投给错误的外媒编辑或平台,则90%的努力都可能白费。”一位资深国际传播从业者如此总结道。
以科技领域为例:某中国AI初创企业在早期盲目向全球知名科技网站投稿却石沉大海后发现——其实这些网站对应的读者群体更关注垂直细分领域(如医疗AI、工业AI等)。后来通过精准定位细分领域头部媒体并建立定期联络机制后才逐步打开局面。
实用建议:借助外媒数据库(如Muck Rack)筛选目标记者;优先选择覆盖你所在行业/产品的垂直类外媒;建立记者资源库并保持定期互动而非临时抱佛脚。
二、新闻稿撰写需遵循“西方受众思维”
一份优秀的英文新闻稿应该具备以下要素:
标题需直击痛点而非泛泛而谈 案例对比:“New AI Tool Helps Brands Improve Customer Engagement” vs “Company Launches AI Solution”。前者更易被搜索引擎收录且能激发点击欲望。
导语段应包含5W2H要素 即Who(谁)、What(什么)、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为什么)、How(如何做)以及How much(投入/产出)
正文需用短句+数据支撑观点 避免长篇大论说教式表达;多采用“研究显示”“数据显示”等客观陈述方式;适当引用第三方机构观点增强可信度
真实案例:某新能源企业因一篇包含具体减排数据、图表可视化及成本效益分析的深度报道被《金融时报》专题栏目引用并获得广泛转载
三、翻译不是字面转换而是文化转码
许多企业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将中文稿件简单翻译成英文即可——这种想法在专业外媒看来简直是对时间的浪费!
专业建议如下:
关键术语必须符合行业通用表述而非字面翻译 如“智慧园区解决方案”不能直译为“Smart Park Solution”,而应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译为“Intelligent Industrial Park Management System”
文化符号需进行本地化处理 避免使用太极、龙凤呈祥等可能引发歧义的文化意象;必要时补充背景说明
被动语态在英文新闻稿中更具权威感 中文主动式表达如“我们开发了新产品”,英文可改为“The team has developed a novel product”
四、品牌出海策略需长期主义思维
许多企业急于求成,在发布几篇稿件后便期待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在无效传播上。
真正成功的品牌出海往往遵循以下路径:
1. 建立核心信息库:梳理品牌主张与价值主张并形成标准化表述 2. 构建多维传播矩阵:结合新闻稿+深度分析+产品测评+人物专访等多形式内容 3. 持续监测反馈优化:通过Social Blade等工具追踪媒体报道量及社交反响
某中国消费品牌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欧美市场认知度较高的品牌用了整整三年时间——这期间他们坚持每月向50+个外媒渠道投放高质量内容,并根据反馈不断调整传播策略
结语:专业支持助力品牌穿越文化壁垒
英文媒体发稿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术业有专攻”,对于缺乏海外传播经验的企业而言寻求专业机构支持往往事半功倍。
作为深耕PR赛道十余年的国际传播专家平台,《41财经》始终秉持“专业为底、陪伴为力”的服务理念:
我们不仅提供覆盖全球20万+外媒资源的专业投放渠道 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客户理解海外市场环境与本土化传播规律 提供贯穿品牌出海全周期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无论您是科技初创企业还是传统制造业巨头 想要让中国创新与品质在全球被看见被理解被信任——请立即联系我们开启您的国际传播新征程!
注:本文由《41财经》原创 全网转载请注明出处